业务回顾
1.報告期內鋼鐵行業情況2024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GDP同比增長5.0%。對於鋼鐵行業,2024年是深度調整的關鍵一年,傳統用鋼行業下行壓力加大、原燃料價格易漲難跌,行業運行持續呈現高產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價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行業進入「減量發展、存量優化」階段的特徵日益明顯。鋼鐵產量同比下降,鋼材消費需求持續下降。2024年,全國生產粗鋼10.05億噸,同比下降1.7%;出口鋼材1.11億噸,同比增長22.7%,折算成粗鋼淨出口約1.13億噸,同比增長31.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需求方面,主要用鋼行業中,汽車、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製造業雖然同比有不同幅度增長,但受房地產行業及基建同比下滑等因素影響,鋼材需求降幅明顯大於產量降幅,市場供強需弱的態勢沒有改變。全年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8.92億噸,同比下降5.4%。鋼材價格同比下降,鐵礦石等原燃料價格高位運行。2024年,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平均值為102.47點,同比下降8.39%。其中,長材指數平均值105.22點,同比下降8.83%;板材指數平均值100.58點,同比下降10.09%。從原燃料端看,我國進口鐵礦石12.37億噸,同比增長4.9%,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進口均價為106.93美元╱噸,同比下降7.08%,降幅小於鋼價降幅。重點統計企業進口鐵礦粉採購成本同比下降5.58%,國產鐵精礦(干基)、煉焦煤採購成本同比分別下降0.76%、8.14%。原燃料仍處於相對高位運行,兩頭市場的價差進一步收窄。鋼鐵行業盈利水平持續降低,企業負債率上升。全年重點統計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0.71%,同比下降0.63個百分點;重點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2.72%,同比上升0.56個百分點。全行業鋼鐵企業生產經營非常艱難。2.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2024年,面對鋼鐵行業長週期減量調結構的嚴峻形勢,公司系統謀劃、統籌佈局,以「四化」為發展方向,以「四有」為經營原則,堅持改革創新,深化整合協同,推進精益管理,強化算賬經營,在逆境中頂壓而上、克難前行,保持了生產經營的整體平穩。報告期,本集團生產生鐵1,808萬噸、粗鋼1,983萬噸、鋼材1,836萬噸,同比分別減少5.99%、5.41%和10.92%(其中本公司生產生鐵1,513萬噸、粗鋼1,631萬噸、鋼材1,467萬噸,同比分別減少2.29%、0.85%、8.23%)。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計算,報告期內,本集團營業收入為人民幣81,817百萬元,同比減少17.3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人民幣4,659百萬元,同比增加虧損251.09%。報告期末,本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78,963百萬元,同比減少6.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為人民幣23,257百萬元,同比減少16.25%。公司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以「2343」經營策略推動工作聚焦。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明確了「2343」經營策略,即鐵前聚焦「低成本、高產量」,鋼軋聚焦「高品質、高效率、低消耗」,板帶材加快向「冷系、高強、塗鍍、新能源」,優特材加快向「安全、長壽、綠色」重點方向極致邁進,同時遵循「目標強導向、因果強關聯」「縱向對標歷史最好水平、橫向對標先進企業」的原則,優化完善組織績效考評體系,突出正向激勵、全成本考核,實施「一廠一策」精準評價,有效調動了各單元改善績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加強配煤配礦策劃,高爐煤同比提升11.6kg/t,入爐品位由上年的58.19%下降到57.67%;四鋼軋總廠煉鋼日均爐數達到92.5爐;汽車板銷量首次突破300萬噸、達到315萬噸。二是以對標找差推動全方位算賬經營。堅定不移全面對標找差,動態跟蹤、月度復盤,項目化推動44個公司重點指標改善,全年增效9.5億元。採購端聚焦結構、指標、批量、節奏等關鍵要素,完善動態運行機制,進一步強化了對製造體系降本增效的引導、支撐作用,全年進口礦採購跑贏大盤。製造端聚焦全工序成本管控,算大賬、算細賬,下半年在7月份基準上,噸鋼再降本50元。營銷端將定價權、接單權、用戶渠道開拓權下沉至營銷子公司,市場敏捷反應能力和產品盈利能力顯著增強,支撐重點品種銷量同比增長37%;持續擴大出口,新開發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10個重要海外市場;全年累計出口142萬噸,其中H型鋼出口69.8萬噸,出口量穩居國內第一。研發端立足於做長、做深、做專鋼鐵產業鏈,建立健全「研產銷」工作體系,支撐現場極致效率和產品價值創造,全年新產品銷量167萬噸,噸材超額毛利245元;公司入選第八批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三是以深化產品經營提升市場競爭力。大力提升用戶滿意度。貼近市場,深入用戶,與13家下游產業鏈企業簽訂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以「研產銷」一體化為支撐,健全客戶服務體系,客戶端重複抱怨下降5.6%。推動優勢產品放量。全年銷售重點品種482萬噸,同比增長130萬噸,其中汽車板全年銷量315萬噸,同比增長10.5%。加快推進產品高端化。全年開發新產品167萬噸,同比提升4.4%;「環境友好型低摩擦系數鍍鋅汽車面板」等6項新產品實現國內首發;4項成果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9項成果榮獲寶武重大成果獎。著力提升特鋼產品競爭力。齒輪用鋼18CrNiMo7-6年銷量達到9萬噸,穩居國內第一梯隊;軸承鋼月產銷5,000噸以上,具備了全球一流軸承企業產品認證能力。特鋼產品全年通過30項客戶二方認證,開發新客戶96家,其中中高端客戶28家。深化產品結構調整,冷軋6號鍍鋅線項目開工建設。四是以強化基礎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效能。聚焦基礎精益改善。以強「三精」和抓「三反」為重點,打造26個精益示範點,支撐現場精益管理水平提升,推動27條爐機產線從精益現場向精益產線轉變。推動精益管理走向深入。安全管理持續加強。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強化「我不違章作業、我不違章指揮、我不姑息違章行為」意識,札實開展「1231」重點專項行動和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持續夯實安全基礎管理工作。環保低碳有力有效。札實推進問題整改,有序實施「無廢集團」建設試點,綠電交易量同比增長23.1%,新增5條能效標桿產線,特鋼電爐獲全國重點大型耗能鋼鐵生產設備節能降耗對標競賽「冠軍爐」稱號。勞動效率穩步提升。加快數實融合步伐,新上線工業機器人59台╱套;推進協力替代和生態圈人力資源協同,優化離崗政策,全口徑人均產鋼提高12%。「兩金」壓降縱深推進。堅持以收定支,動態跟蹤資金情況,推動經營現金流逐步改善;全力壓降庫存,存貨週轉天數由年初的52天降至年末的43天,經營現金流實得應得比100%。五是以機制變革激活發展內生動力。深入推進內部機制改革。聚焦高效協同,成立煉鐵事業部、物流管理部,實施長材事業部、特鋼公司事業部制實體化運行,構建了以高爐為中心的鐵前一體化和以市場為中心的產品一體化運行體系。聚焦業務優化,設立市場管理部,調整資本運營部、精益辦運行模式。長江鋼鐵差異化管控成效初顯。堅持國有規範管理和民營機制活力相結合,推動長江鋼鐵聚焦「低成本、差異化、高效率、快節奏」,實施組織變革、管理優化、技術改造、操作優化,採取「三座高爐+兩座轉爐+四條軋線」高效組產模式,9月份起改變了連續26個月的生產經營被動局面。馬鋼交材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順利完成股份制改制,內生動力和活力進一步激發,輪軸產品銷量超過60萬件,出口收入佔比超過50%;高鐵車輪國產化取得關鍵進展,整列裝用馬鋼車輪的復興號載客安全運行100萬公里,通過專家組評審,具備批量裝車應用條件。全球最快高鐵列車-運營時速400公里的CR450動車組樣車在北京正式發佈,2列樣車裝用馬鋼高速車輪,展示了「國之重器」的能力和擔當。六是以深化綠智賦能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縱深推進數智轉型。深耕數據治理,馬鋼大數據中心、智慧經營、金屬平衡完成驗收;完成第三方AAA貫標認證。公司被中國設備管理協會授予「設備智能運維標桿單位」。加快綠色化發展。深入落實長江大保護,確保環保風險受控。追求極致能效,本部重點工序能效達標桿產能比例達68.65%。積極推進低碳發展。碳數據管理系統正式上線,成功發佈5項EPD環境產品聲明;全年累計完成跨省、省內綠電5.3億kWh,較上年同期提升23.1%。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大力推進產業幫扶、教育幫扶、消費幫扶;持續深化ESG管理,公司位列2024年「中國ESG上市公司先鋒100」榜單,入選「央企ESG先鋒100指數」。七是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加快人才梯隊建設,實施年輕後備幹部「百人梯隊計劃」,按照年齡結構和星級評優雙維度,建立97人的梯隊人才庫;立足生產經營和長遠發展需要,在冶金、材料、機電、管理等專業與北科大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通道,首期選送163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新增複合型技能人才86人。強化職工崗位創新創效,開展「引領類」「承接類」「自主類」勞動競賽,參加行業技能競賽取得良好成績,職工「獻一計」突破20萬條。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先模工匠示範作用持續發揮,兩名職工分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央企業勞動模範;134項「三最」實事項目落地見效,互助幫困等關心關愛行動溫暖人心。
业务展望
2025年,公司計劃生產生鐵1872萬噸、粗鋼2097萬噸、鋼材2010萬噸。主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重點工作:一是聚焦價值創造,推進全工序降本增效。提升鐵水競爭力。聚焦「低成本、高產量」,優化採購策略,持續完善配煤配礦一體化、鐵燒焦一體化運行機制,落實以高爐為核心的鐵前生產責任體系。降低鋼軋工序成本。聚焦「高品質、高效率、低消耗」,以指標優化推動成本降低。強化成本費用管控。強化算賬經營,加強CE+系統應用,壓降全年費用。加快內涵式效率提升。以邊際貢獻為衡量,推進減量化調結構背景下保留產線的產能利用率提升。圍繞資金效率提升,嚴抓「兩金」管控。圍繞人事效率提升,優化基層產線作業區崗位設置,力爭全年完成全口徑人均產鋼1110噸╱人。二是聚焦產品經營,持續提高細分市場佔有率。強化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鞏固提升重點產品銷量,全年重點品種銷量523萬噸。著力提升產品近地比、直供比。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物流優勢,積極搶佔週邊區域市場,進一步提升直供終端銷量,推動直供比提高。加大海外市場佈局。認真貫徹落實海外發展工作部署,持續推動國際市場開拓。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提高戰略性新興產品比重。圍繞鋼鐵產品新應用場景、應用領域和新需求,強化新產品銷售率銷售。積極承擔國家「使命擔當工程」。提升用戶滿意度。牢固樹立「客戶滿意」意識,深化「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機制,圍繞QCDVS五個維度,發揮EVI功能作用,著力構建用戶滿意的反饋體系。三是聚焦機制突破,深化改革攻堅蓄勢賦能。深推內部改革。優化經營機制,理順運作流程,建立快速敏捷的市場化反應機制。優化內部績效賽馬機制,提高績效評價科學性和客觀性。完善「超額價值」分享激勵機制,持續激發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化協同創效。深挖協同價值,加強鋼鐵主業與寶武鋼鐵基地之間的協同,強化鋼鐵主業與多元公司之間的市場化協同。深化子公司改革。持續深化長江鋼鐵差異化管控,支持推動馬鋼交材創建一流企業,持續完善營銷中心子公司運營機制。深化協作管理變革。加強協作管理體系建設,實現公司協作管理和業務「規範、高效、協同、受控」。四是聚焦風險防控,有效保障企業穩健運行。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嚴格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繼續開展安全「小切口」專項行動。聚焦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加大違章查處力度。持續完善重大事故隱患崗位排查標準。強化協作安全風險管控,加強協作單位從業人員准入管理。強化環保風險管控。持續加強能源環保體系建設,以年度節能環保目標責任書為抓手,層層壓實環保責任。落實特殊管控期間及重污染天氣大氣污染管控工作,確保環境風險整體受控。強化資金風險管控。抓牢現金流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強化與金融機構、供應商、客戶聯動優化資金流。嚴抓「兩金」管控,嚴格控制長庫齡庫存,減少不必要庫存積壓。量入為出,嚴控投資,固投項目安排除戰略規劃類、節能、環保、安全項目外,嚴控新增投資規模;進一步完善投資管理體系,做好投中和投後管理。盤活低效、閒置存量資產,提高資產處置收益。五是聚焦綠智賦能,提升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加大數實融合創新,構建全要素、全鏈路的數據模型,縮短決策流程。以「一廠一中心」遠程智控為依託,推動「跨人機界面」的互通融合。實施以產銷一體化系統為基礎的信息化優化整合,實現產品全生命週期一貫制管控。推進「雙碳」管理。開展碳管理體系認證,強化碳績效管理,做好碳配額統籌,降低碳履約成本。持續推進低碳工藝技術研發,完善產品EPD碳足跡認證。追求極致能效。瞄準重點工序能效提升,持續優化節能路徑,進一步降低能耗。提升綠色發電比例,優化用電結構。確保發電機組的高效穩定運行,增加自發電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