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回顾
業務回顧本公司是一家以鋰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業,同時在深交所(002466.SZ)和香港聯交所(9696.HK)兩地上市。公司致力於「夯實上游、做強中游、滲透下游」的長期發展戰略,以「共創鋰想」為責任理念,致力於成為「以鋰為核心的有全球影響力的能源變革推動者」。公司主營業務涵蓋鋰產業鏈的關鍵階段,包括硬岩型鋰礦資源的開發、鋰精礦加工銷售以及鋰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為清潔能源的轉型發展提供可持續、高質量的鋰解決方案。本公司深耕鋰行業已30餘年,通過戰略性佈局中國、澳大利亞和智利的鋰產業鏈,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鋰精礦產品(含化學級鋰精礦、技術級鋰精礦)和鋰化工產品(含碳酸鋰、氫氧化鋰、金屬鋰、氯化鋰等),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三類電子產品、新型儲能、無人機、玻璃、陶瓷等終端市場。憑藉高品質的產品、良好的口碑及銷售覆蓋範圍,公司目前已與全球許多卓越的鋰終端客戶建立長期關係。公司擁有穩定的優質客戶群,主要包括全球動力電池製造商、電池材料生產商、新能源汽車企業、跨國電子公司和玻璃生產商,客戶主要為產業鏈細分市場頭部企業。公司還參與了許多客戶自身的研發工作,包括致力於開發使用壽命長、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的電池,成為了許多客戶的重要供應商之一。隨著公司產能規模的不斷增長和行業的快速發展,公司已開啟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合作模式,與整車廠合作並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頭部企業的供應鏈系統。公司的產品在客戶的供應鏈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保持著優質且品質穩定的往績。於報告期內,本集團收入由2023年的人民幣40,448,303千元下降至2024年的人民幣13,029,739千元;本集團毛利由人民幣34,347,819千元下降至人民幣5,991,309千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年內溢利由2023年的人民幣7,278,343千元下降至2024年的年內虧損人民幣8,727,021千元。本集團總資產由2023年的人民幣74,969,069千元下降至2024年的人民幣69,556,579千元;淨資產由2023年的人民幣55,955,603千元下降至2024年的人民幣50,061,048千元。(一)上游鋰資源佈局情況本集團同時佈局優質的硬岩型鋰礦和鹽湖鹵水資源,以位於澳大利亞的控股子公司文菲爾德之全資子公司泰利森所擁有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和公司控股子公司盛合鋰業所擁有的中國四川雅江措拉礦為資源基地,並通過投資SQM和日喀則紮布耶的部分股權,進一步擴大了對境內外優質鹽湖鋰礦資源的佈局。憑藉優質且多維度的鋰資源佈局,本集團已實現鋰資源100%自給自足。(二)中游鋰化工產品產能擴張本公司專注於鋰化工產品加工多年,產品線涵蓋電池級和工業級碳酸鋰、電池級和工業級氫氧化鋰、氯化鋰和金屬鋰等,產品廣泛應用於多個終端市場,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儲能系統、飛機、陶瓷和玻璃等。本公司深耕鋰化工產品加工行業多年,在中國和澳大利亞均設有加工廠。公司在中國的五家工廠分別位於:四川射洪、四川安居、江蘇張家港、重慶銅梁和四川鹽亭。同時,西澳大利亞奎納納氫氧化鋰生產基地也同國內工廠一起,為下游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公司生產的鋰化工產品銷售至全球,通過長期與下游生產企業的合作,公司已逐步與全球各大電池材料製造商、跨國電池公司、新能源整車企業和玻璃及陶瓷生產商等下游企業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可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形成互惠互利的商業共同體。本集團目前已建成鋰化工產品產能約9.16萬噸╱年,加上已宣佈的規劃鋰化工產品產能共計12.26萬噸╱年。此外,公司在四川綿陽設有一座主要從事大宗工業固廢(鋰渣)資源化綜合再利用的工廠,積極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發展。該工廠擁有全球第一條自主知識產權年產3萬噸的矽鋁微粉生產線,是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創新載體和孵化基地。其中,四川射洪生產基地是公司最早的生產基地,產品種類豐富且運營管理成熟,綜合鋰化工產品年產能約2.40萬噸,當中碳酸鋰產能1.45萬噸╱年、氫氧化鋰年產能5,000噸╱年、氯化鋰年產能4,500噸╱年。江蘇張家港生產基地現有2.00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產能。根據伍德麥肯茲行業報告,江蘇張家港生產基地是全球首條在成熟運營中的全自動化電池級碳酸鋰工廠。重慶銅梁生產基地現有600噸╱年金屬鋰產能,對公司佈局固態電池領域擁有重要意義。四川遂寧安居工廠現有2.30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產能,該項目於2023年底生產出首袋電池級碳酸鋰產品,已於2024年中完成產能爬坡,目前處於滿產運營狀態。澳大利亞奎納納工廠(一期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現有2.40萬噸╱年電池級氫氧化鋰產能,該項目是澳大利亞首個在產氫氧化鋰項目,也是中國企業首個在海外運營的氫氧化鋰生產線。2024年10月,該項目完成了一次大規模技改工程,目前處於爬坡階段,公司正在就該項目的未來發展計劃與TLEA另一股東展開交流與探討。2025年1月,公司終止了預估不具有經濟性的奎納納「第二期年產2.4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除以上現有鋰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外,公司正在加緊建設江蘇張家港生產基地3萬噸氫氧化鋰項目(可柔性調劑生產碳酸鋰產品),以及重慶1,000噸金屬鋰及配套原料項目。在鋰化工產品生產和加工成本方面,本集團具有垂直一體化經營的優勢。目前,本集團國內外各鋰化工產品生產基地所需化學級鋰精礦均來自於公司在澳大利亞控股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項目,其自1983年生產出第一批鋰精礦以來,已成熟穩定運行逾40餘年,在此期間,項目產能持續擴張,生產管理能力日益成熟。憑藉其自身較高的礦石品位優勢,疊加項目管理團隊成熟穩定的運營經驗,該項目在全球硬岩鋰礦中始終保持較低的鋰產品生產成本優勢。(三)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及戰略佈局除通過參股SQM和日喀則紮布耶的部分股權佈局鹽湖鋰資源外,本集團亦積極佈局新能源產業鏈上的新能源材料、動力電池、固態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四)研發創新與工藝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是公司發展的基石,也是維持業務穩健增長的堅實保障。本公司以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為引領,緊密貼合市場需求,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積極應對各項重大技術挑戰。通過科研創新與技術革新,公司致力於推動全球鋰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助力實現綠色可持續開採及前沿材料技術發展。依託科技創新與資源優勢,公司與多方合作夥伴深入交流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的綠色的發展。公司設立研發創新中心,負責公司新產品、新技術及衍生產品的研發、應用場景的驗證、新產品及衍生產品轉化模式的確認,為生產技術的迭代提供科學論證。此外,研發創新中心亦負責日常研發平台的管理,持續更新和完善公司現有知識產權體系,充分保障並合理應用核心科研創新成果。公司核心研發團隊由一批精良均衡的專家隊伍組成,專家團隊在材料工程、無機化學、化學工程、冶金、礦業工程及其他對鋰產品研發至關重要的科學領域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同時,通過對公司技術經理人隊伍培育,有效促進研發技術成果轉換。公司內部積極宣導開放且富有建設性的競爭氛圍,並在成都、眉山、射洪、張家港、銅梁及澳大利亞均設有研發團隊,共同推動公司的創新發展。公司緊密圍繞發展戰略,構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研發項目為核心的研發管理體系,形成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型提鋰技術、下一代高性能鋰電用新型鋰材料、電池回收與資源回收四大研究方向。公司圍繞「鋰資源開發-基礎鋰電材料-下一代關鍵電池材料-電池回收-固廢資源高值化綜合回收利用」全生命週期不斷深耕,打造並形成鋰產業鏈循環經濟品牌。公司在鋰資源與鋰材料方面研究廣泛、底蘊深厚,尤其在鋰渣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與高值化綜合回收利用領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公司加強創新項目孵化,通過尋找公司戰略、研發、對外合作的良好協同模式,遴選出符合公司戰略發展的應用技術項目,進行有序整合,為實現公司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公司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管理與保護,努力建設並持續優化知識產權管理及標準化流程,充分保障並合理應用核心可研創新成果。公司按照《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範》(GB/T29490-2013)建立了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且已通過第三方審核認證,有效提升了公司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切實加強對專利、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此外,公司在關注自主研發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校開展多元化形式的合作項目,推動產學研平台與項目建設,拓寬社會實踐渠道,促進複合型行業人才的發展與儲備。報告期內,公司與四川大學、東南大學、蘭州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機構新增12項合作項目,建立起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合作模式,為鋰資源全產業鏈技術創新突破提供動力源泉。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授權專利266件,其中發明專利123件,獲得1項國家專利金獎;共發表高水平論文56篇,其中SCI/EI收錄30篇,承擔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15項。鋰資源綜合利用和固態電池關鍵核心材料領域的3項科技成果經權威機構認定達到國際水平。公司在技術創新、質量提升、管理優化、標準建設等方面持續深耕,擁有先進的生產工藝,並不斷迭代創新,確保了生產高效運行和產品質量的穩定;公司持續開展工藝技術創新課題研究,不斷突破行業難題;2024年公司自建電池級碳酸鋰工廠安居工廠順利達產。安居項目集成公司深耕鋰行業30餘年的豐富經驗與先進技術,其自動化程度、工藝品質水平、排放控制指標及各項管理水平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公司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持續開展客戶交流活動,積極響應客戶要求,緊跟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公司持續踐行管理創新,引入六西格瑪管理工具和理念,推動管理與思維革新;公司多年來持續積極推動鋰業標準建設,在全球範圍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公司將繼續利用深厚的技術積累,在積極提升各基地工藝、質量關鍵指標的同時,為國內外在建項目和新建項目的工藝路線確定、優化、項目實施輸出工藝技術支援。(五)海外股權管理2024年本公司繼續加強對海外控股子公司國際化治理和管控力度。公司在澳大利亞的控股子公司TLEA是公司與澳大利亞上市公司IGO下屬全資子公司IGOLithium以51:49共同持有的投資平台。TLEA進一步擁有文菲爾德51%控制權和TLK奎納納工廠100%權益,其中文菲爾德為TLEA與美國上市公司雅保下屬的RTLithium以51:49共同持有的合營企業,該合營企業之全資子公司泰利森擁有格林布什鋰輝石礦資源。公司以TLEA和文菲爾德兩個海外持股平台作為重要抓手,深度參與海外子公司的公司治理。公司分別委派高層管理人員擔任以上控股合營企業董事長,全面參與其董事會討論和決策,從公司整體利益和合營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履行派出董事的戰略決策職責,確保對控股合營公司的有效管控。同時,各層面股東之間通過專項小組委員會形式,定期就合營企業生產運營、重要項目、戰略發展、技術改造等專項工作展開討論,從各自專業領域深度參與並持續提升海外項目日常運營效率和管理水準。公司注重對海外控股子公司的國際化人才管理,通過總部借調和當地招聘的形式實現總部企業文化和當地本土文化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公司根據自身行業優勢和經驗,從國內各生產基地持續抽調技術專家組建赴澳技術支援團隊,助力澳洲項目加速產能落地;另一方面,公司根據海外項目階段性發展需要,主動對相關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調整,通過全球化專業選聘方式,引入國際化專業管理思維,進一步挖掘公司海外項目的戰略潛力,促進公司和合營企業總體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公司以合營企業董事會作為平台,積極參與並制定海外項目管理層考核指標,根據發展需要對海外管理團隊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並通過增加股東溝通作為績效考核指標之一,進一步促進公司總體戰略目標在海外的具體實施,增強公司對以上海外項目的有效管控。(六)資本市場和可持續發展在治理結構方面,公司致力於實現多元化的董事會結構。在性別方面,董事會由8名董事組成,其中獨立非執行董事佔比50%,女性成員佔比50%。在專業及行業背景方面,董事會成員具有鋰行業、公司治理、財務╱會計、風險管理、ESG、戰略等一項或多項領域的豐富經驗。董事會下設審計與風險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戰略與投資委員會、提名與治理委員會和ESG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五個專門委員會作為輔助董事會行使權力的內部常設機構。五個專門委員會均由獨立非執行董事擔任主席,其中審計與風險委員會主席為財務領域專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公司將高管薪酬績效與ESG指標掛鈎,共計掛鈎22項ESG明細指標,形成了短期、中期、長期及定性和定量多維度指標庫,並據此將高管薪酬績效與ESG指標掛鈎工作進一步拆解與下沉,夯實ESG指標融入公司生產運營管理。2023年7月,公司正式發佈了《淨零排放目標下可持續鋰業白皮書》,發起「共創鋰想,淨零倡議」,邀請價值鏈成員不晚於2050年實現企業運營的淨零排放,並努力減少價值鏈上的其他排放。此外,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誠信正直的企業文化發展,保護公司及所有投資者利益,公司於2023年在原審計部職能的基礎上新增了監察相關職能。報告期內,公司通過搭建相關內部制度、開展廉潔文化宣貫等舉措,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時,公司致力於建立陽光、透明的供應鏈,在與客戶簽署的銷售合同中設有反商業賄賂、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方面的條款,並在供應商與承包商簽署的合同中設有陽光採購承諾的條款。得益於公司在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的努力,2023年8月,本公司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的ESG(即環境、社會及管治)評級從BB級上升至BBB級。2024年5月,公司ESG治理水平優勢入選2024年《財富》中國ESG影響力榜單。此外,鑒於公司在標普CSA評分(一種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工具)中取得的優異成績,公司被納入多項標普全球ESG系列指數,如標普中國A300ESG偏向型指數、標普全球大中盤ESG指數,並入選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鑒(中國版)2024》。此年鑒於2024年7月16日在標普全球(S&PGlobal)北京研討會發佈,旨在識別和表彰在各自行業中展現出可持續發展優勢的中國企業。同時,本公司積極參與各類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關係活動,認真對待各類投資者,注重對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在國際、國內資本市場認可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截至本公告日期,公司A股股票入選深證100指數、深證成份指數、中證A100指數、滬深300指數、MSCI中國指數;公司H股股票入選恒生綜合指數、富時羅素旗艦指數,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公司在市值規模、企業治理及行業代表性等方面的認可。根據胡潤百富發佈的「2024年胡潤中國500強」榜單,公司企業估值排名186;根據財富中文網發佈的「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公司在2023年的總營業收入在中國企業中排名375。公司於2024年4月榮獲「榜樣中國.2023年四川省十大領軍企業」,於2024年6月獲評《董事會雜誌》第十九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最佳董事會,於2024年7月榮獲《中國基金報》2024中國上市公司英華示範案例港股價值評選,並於2024年12月獲評香港《大公報》金紫荊評選卓越高質量發展上市公司獎。此外,憑藉公司在投資者關係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優秀實踐,公司分別於2024年4月、2024年12月入選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匯編的《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最佳實踐案例2023》及《上市公司董事會最佳實踐案例匯編(2024)》,獲評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4年度上市公司董辦最佳實踐案例獎。
业务展望
未來展望根據GGII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儲能電池出貨規模預計分別超過2,000GWh、近700GWh和1,400GWh。新興應用領域,如工程機械、船舶、航空器以及「智能化驅動的應用場景」,到2030年也將帶來超過百GWh的需求,到2050年更將超過10TWh(太瓦時)。GGII預計,商用車和儲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增長速度預計將超越乘用車。2025年初,中國政府連續出台《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和《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GGII相信,通過政策層面積極引導,儲能市場即將迎來發展提速與質量躍升並重的階段,有望成為增速最快的鋰電應用領域。商用車市場方面,GGII認為,新能源商用車在中國市場將進一步向細分場景滲透,並加速拓展歐洲、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新能源、智能化、出海三輪驅動,將進一步提升商用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規模和單位價值量。此外,在新興應用領域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已成為大圓柱電池、固態電池等前沿電池技術的「提前鎖定」的應用場景。在全球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儲能和商用車市場正成為鋰電應用的重要增長引擎,而新興領域如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無人機則為前沿電池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在此背景下,本公司將緊密圍繞「夯實上游、做強中游、滲透下游」的發展戰略,重點圍繞以下方向開展工作:一、積極有序地推進關於雅江措拉鋰輝石礦採選工程的相關工作,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繼續關注全球範圍內優質的鋰資源項目,不斷夯實公司鋰資源龍頭地位,為本公司長期穩定的資源自給能力提供更多保障;二、穩步落實基礎鋰鹽產能擴張計劃,進一步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和提升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優勢和經驗,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持續引領全球鋰鹽工廠的自動化生產水平;三、高度關注產業鏈上下游的機會,持續優化公司投資組合,完善產業鏈佈局,為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價值增長點;四、繼續擴大本公司全球業務佈局,拓展全球客戶群,力爭不斷提升客戶黏性及市場佔有率。在具體的經營計劃方面,2025年度,本公司將重點推進以下工作:1、把好運營基本盤,有序推進增產擴能建設2025年,本公司將持續完善體系化管理,築牢底線思維、強化事前風險管理與過程管控、重視事故事件管理及應急能力提升、推進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數據化,全方位提升EHS管理水準以保障公司安全運營穩定。公司將圍繞核心業務和長期戰略,全力推進雅江措拉鋰輝石礦採選項目建設相關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司的資源保障能力,提升公司生產原料供應鏈(尤其是國內鋰化工產品生產原料供應)的穩定性。此外,公司將有序推進泰利森化學級三號工廠建設,並持續推進奎納納工廠一期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產能爬坡、江蘇張家港生產基地3萬噸氫氧化鋰項目(可柔性調劑生產碳酸鋰產品)及重慶1,000噸金屬鋰及配套原料項目進度,發展和壯大公司鋰精礦和鋰化工產品加工業務,以穩固公司在全球鋰產品生產的龍頭地位。2、加快科技研發轉型步伐,探索業務新方向本公司將從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型提鋰技術、下一代電池新材料、電池回收四大研究方向加快科技研發步伐,探索業務新方向。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向,公司將搭建鉭鈮精礦回收示範線;完成新型選礦藥劑開發,協助礦山項目完成工藝和設備的升級優化。新型提鋰技術方向,公司將進行吸附+膜集成提鋰工藝及工程化能力驗證、電化學脫嵌提鋰技術工程化能力驗證。下一代電池新材料方向,公司將完成硫化鋰質量和產能升級,推進產線建設;實現金屬鋰負極材料和設備調試優化,進行產品打樣和應用,並獲得碘化鋰、氧化鋰等小品種鋰鹽工藝包。電池回收方向,公司將完成可研報告,加強技術儲備。3、加強數字化轉型,推進綠色智能工廠、智慧礦山建設公司將對標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非煤礦山智能化建設相關要求,積極推進資源基地、生產基地製造執行的精益化、數智化管理,強化產供銷財協同,提升生產製造效能,優化製造成本,保障生產運行穩定。未來,公司還將逐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具體業務場景上的應用,形成可複製的行業數智化案例,向可持續綠色智能工廠、綠色智慧礦山邁進。信息安全方面,持續優化IT基礎設施,確保各類數字化系統具備高可用性和良好的擴展性,滿足公司業務快速發展對信息安全的需求。同時,強化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加強信息安全制度管理、培訓,提升信息安全防護水平、增強全體員工的信息安全意識、築牢公司信息安全防線。4、持續推進管理變革,保障公司合規穩定運營公司將不斷完善合規管理體系,以助力公司科學決策和合規運營;完善礦山開發專項分級管理機制,促進措拉項目有序高效合規建設;深入構建成熟可靠的共用服務底座,規範業務流程;進一步強化行業分析,改善價格指引方法,完善競爭格局分析,支撐管理決策;加強監察管理機制創新,強化海外項目及分子公司管控;搭建並完善市值管理體系、深入開展市值管理實踐;推進創新管理體系建設,加快創新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