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24年公司总体经营业绩汇报2024年,全球光伏市场在制造端、应用端保持增长,中国光伏产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8.86亿千瓦,巩固国内第二大电源领先优势,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中国光伏行业面临“内卷外堵”的挑战,2024年的月度组件出口金额均显著低于2023年同期。国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产值保持万亿元规模,同比也出现下降,价格快速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行业普遍亏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2.82亿元,同比下降29.21%;归母净利润-34.43亿元,同比下降162.30%。2024年,公司组件出货量超70GW,210系列组件全球销售稳步提升,应用边界进一步拓展。截至2024年12月底,210组件累计出货超170GW,稳居行业第一。公司持续保持TOPCon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先,报告期内多次创下N型TOPCon电池世界纪录并重磅发布新一代i-TOPConUltra技术,并推出基于该技术的大中小全场景产品,引领行业正式迈入TOPCon2.0时代。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成功制备全球首块210标准工业尺寸800W+叠层组件,开启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组件产业化新时代。2024年,公司启动战略升级,正式向全面解决方案转型,基于“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导向”,整合公司全链路价值,布局分布式、集中式、多场景各应用领域,提供精准性、差异化解决方案。在供应链端,公司积极构建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系统化管理各供应商层级,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追溯机制,在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表现优异,向客户和投资者展现高度透明和值得信赖的供应链体系。在下游解决方案端,受益于组件和储能设备价格下行,光伏发电成本和用户侧储能优势突出,公司电站项目开发和销售取得超预期增长,其中风光储项目指标获取量超5.7GW;分布式业务稳健走向高质量发展;支架业务加速在全球主要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出货量达7.3GW;智慧能源端,储能舱及系统销售突破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超过10GWh。公司持续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凭借出色的发展韧性、创新能力,再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在报告期内积极实施股份回购。2024年度,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14,851,605股,回购金额共计人民币259,827,424.66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费用)。同时,天合光能2024年荣登《财富》中国500强第193位,荣列“2024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第12位,荣获2024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入选《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等;天合光能全回收再生光伏组件荣获工信部创新大赛一等奖。此外,天合光能还成为首个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的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与ESG领域,天合光能荣膺2024绿光ESG榜TOP10,MSCI(明晟)评级提升至BBB级,再度入选“2024彭博绿金ESG50最受关注榜单”,斩获“ESG金牛奖百强”等奖项。第二部分:2024年公司运营情况(一)业务板块经营情况具体分析行业进入光储平价时代,N型技术迭代加速,龙头企业凭借深耕行业累积的技术创新能力、全球细分市场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高效产能的优先布局,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穿越行业周期。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核心驱动力,搭建全面领先的科创体系;以光伏、储能双核驱动全面引领行业,并向光储智慧能源全面解决方案领导者转型升级,构建领先的产供销一体化能力,持续深化面向全球的服务体系。1.光伏组件产品制造与销售业务持续领先在组件产品与市场销售端,公司持续引领TOPCon技术进阶,700W+高功率N型组件产品持续领先,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基于i-TOPConUltra技术的N型全场景化产品功率、效率全线升级,高价值辐射集中式和分布式应用场景。2024年,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垂直一体化布局、高可靠性、产品实力等,公司入选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Tier1一级组件制造商榜单,在Mackenzie(伍德麦肯兹)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中位列第二,产品创新能力备受肯定。同时,公司再度获评美国RETC“全面最佳表现奖”,并连续第十年获评PVEL全球“最佳表现”组件制造商(TOPPERFORMER)。作为行业尺寸标准化的引领者,公司全面引领行业实现小中大版型组件全面标准化。在210五周年之际,联合行业领先企业倡议以210生态模式为范本,共建友好型光伏生态,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公司积极贯彻“SOLAR”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行业绿色前行。公司成功制备全球首块全回收光伏组件,对光伏行业循环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盐城大丰基地荣获光伏行业首个“零废工厂”称号。至尊N型全系列组件获得法国CRE碳足迹认证及ULSolution产品碳足迹认证。2.全球智慧能源业务迈向高质量增长期报告期内,新能源配储经济性提升,储能装机量持续超预期实现100%以上的增长,公司储能舱及系统销售突破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超过10GWh,凭借优质的储能产品和服务,与全球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获全球客户认可,位列中国企业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TOP10榜单,中国企业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5榜单,入选BNEF“2024全球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商可融资性”Top6。天合储能作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领军企业,在社会责任中天合储能获得“最佳品牌影响力奖”,充分彰显其在储能全产业链的技术实力与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中的领跑地位。2024年天合储能助力PacificGreen建设南澳最大储能项目之一,项目提供装机容量为250MW/500MWh储能系统,成功完成4.6亿澳元融资。国内完成GW级交付,中核汇能海南1GW光伏+300MWh储能项目,本项目为国家第三批大基地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项目并已顺利并网。公司继续深耕储能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通过销售、技术和交付合作铺设全球中台服务能力,构建完整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网络体系。在产品技术端,公司主营自研的天合芯,电芯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可达12000次以上。Elementa系列集成系统支持智能温控与安全防护技术,智能化的管理搭载TrinaStorageOS智能运维平台,支持远程监控、AI负荷预测和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提升收益。公司还在成本与供应链的管理上拥有垂直整合能力,从电芯到系统集成自主可控,降低中间成本。公司产品已获得UL颁布的中国业内首家VMark证书,UL9540、IEC62619等国际认证,产品采用多层安全防护(如消防隔热、AI预警系统),电芯级、系统级和场站级三重安全管理体系,产品安全性极高。公司坚持以研发创新构建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良性储能生态的建设,逐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依托天合储能研究院,公司建立了从电芯到Pack到系统产品的全栈自研能力,CNAS检测中心、UL目击实验室资质和行业首家TMP目击实验室,在产品检测、安全管控、运营统筹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能有效提升产品研发及迭代效率。在产能制造端,公司全面布局上下游垂直化产业链,在常州、滁州、大丰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三角”整体布局,辐射全球储能市场,加快全球化业务步伐。报告期内,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及交直流产品组合产能达到16GWh。3.全球领先的光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卓越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支架业务实现出货7.3GW,跟踪支架业务较上一年持续增长;在重点市场欧洲、拉美、中东等区域出货量位于区域前五。同时为进一步满足海外本地化需求,公司战略性进行海外轻制造投资,在沙特设立智能跟踪制造工厂,并多次中标GW级订单,提升当地交付和服务效率,为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供保障。2024年,公司分布式业务继续致力于农村能源转型,累计服务用户超130万户。报告期内,在分布式光伏行业即将进入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公司分布式业务通过及时调整客户结构等措施,确保销售价格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通过重点抓并网,有效降低电站库存风险。目前在手电站发电情况良好,发电和数字化运维业务毛利率水平较好。面向未来,公司已在国网和南网多个区域取得了售电资质,构建了完整的电力交易的人员队伍,在电力交易算法领域内布局了多项发明专利,构建了完善的交易护城河。以数智能源驱动发展,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变革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2024年电站装机量超预期增长,公司集中式光储系统业务实现重大突破,其中国内风光储项目指标获取量高达5.7GW,储备量8GW,稳据民企开发前列。公司参建的青海海南州1GW大基地风光项目建设完成,并成为“十四五”能源数智化转型创新优秀案例。(二)科研技术和科研项目攻关天合光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将创新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之首,设立有中央研究院,站在国家和行业层面构建引领性和权威性平台,聚焦面向光伏的基础性研究、前沿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专题研究,引领未来光伏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建设有中国首批获科技部认定的光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23年3月成功重组为“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公司在自主研发、创新成果等方面具有领先性,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依托国家级博士工作站、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从研发平台、研发队伍、研发体系、激励方式等几个方面建立创新机制,积极推进“走出去,请进来”引才策略,集聚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的拔尖人才和优秀的科研骨干成员,以开放合作的模式与国内外优秀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关系,汲取多方优势共同突破行业技术问题。公司一直致力于光伏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以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型平台为依托,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及省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全球领先地位。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先后32次创造和刷新在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的世界纪录。2024年11月20日,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效N型双面i-TOPCon电池,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下属的检测实验室认证,最高电池效率达到26.58%,再次刷新TOPCon太阳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距离2024年10月创造的25.9%N型单晶硅TOPCon世界纪录仅间隔一个月。快速的效率提升充分展现了TOPCon电池的技术潜力与发展空间,进一步巩固了TOPCon技术的竞争优势,为公司持续引领光伏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3月23日,公司自主研发的210大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面积3.1m²)经TÜV南德意志集团(TÜVSÜD)测试实验室认证,峰值功率达808W,成为全球首块功率突破800W门槛的工业标准尺寸光伏组件产品,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当前晶体硅电池效率提升空间日趋有限,而钙钛矿/晶体硅叠层技术可以突破单结电池物理极限效率的天花板,使得理论效率达到43%,将成为光伏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2025年4月10日,公司自主研发的210mm大面积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经德国夫琅禾费太阳能研究所下属的检测实验室(FraunhoferISE,CalLab)第三方独立认证,最高电池效率达到31.1%,不仅创造了大面积叠层太阳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而且首次在210mm工业级电池尺寸上实现超过31%的电池效率,标志着天合光能在钙钛矿晶体硅叠层技术领域从电池效率到组件功率的全面突破。在跟踪支架研发上,除了进一步加深结构稳定性和电控智能化的投入,同时开拓了在新型场景下,例如沙戈荒,坡地,极端风雪天气场景下的解决方案,包括新型桩基础方案的提供,极端气候加强组件和智能支架等产品组合方案,实现场景需求和产品应用的深度融合。储能方面,能长寿命与场景应用电芯技术研究实现突破,天合储能完成12000次循环280Ah与306Ah电芯平台技术开发与设计冻结,形成量产;在行业中首次将正极补锂技术应用于电芯产品并导入量产。完成了15000次储能电芯技术储备,开发了高温电芯技术,已实现45度8000次以上循环寿命水平;液冷储能系统技术方面,天合储能新一代柔性储能电池舱Elementa2搭载自研自产314Ah高能量密度电芯,通过电芯、Pack电池包、舱体容量三维升级,实现电池舱的高集成、高密度,显著提升空间利用率,可降低31%的场站占地面积,实现20英尺/5MWh容量与成本的平衡,客户初始投资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大大降低。在这款314Ah电芯支撑下,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降低32%。同时,Elementa2采用“一簇一管理”,在将电能吞吐量提升7%的同时,减少了簇间环流带来的安全隐患。(三)组织文化不断提升公司坚持以“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开放创新、长期艰苦奋斗、全力追求卓越、共担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成为全球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创建美好零碳新世界。2024年,公司全方位深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通过创新宣传形式,运营全球化宣传平台与加强文化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开展组织氛围建设,基于洞察访谈形成海外文化融合项目方案,并按计划落地实施,促进文化融合与团队协作;充分发挥榜样的牵引作用,在基地开展文化引领者计划,建立文化建设虚拟组织,凝聚文化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聚焦于Z世代管理专题研究,深入寻找文化根因与抓手,精准把握管理切入点,以融合年轻一代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优化核心价值观与组织氛围的评估,持续熵减形成正循环。促进核心价值观评估正向牵引,强化新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共识和践行,同时让组织的状况可衡量,锁定核心管理问题,快速迭代改进管理行为,提升员工敬业度,打造高绩效团队。报告期内,公司治理水平通过管理变革进一步完善优化。2024年公司持续优化升级战略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夯实解决方案业务体系的构建;在多业务融合发展提升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区域市场的组织能力提升,进一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2024年公司在鲲鹏变革的基础上深化对数字化变革的部署和运营,在营销领域、供应领域及产品研发领域等各条线均开展了数字化的深度探索和落地;同时积极拥抱智能化的理念,在各业务条线中积极探寻智能化的运用场景,从而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支撑公司经营的高效化。公司变革将持续围绕业务经营的提质增效、治理及管理体系提升、组织效率提升、经营业务提升等各方面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