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产品分类 | 新能源车载产品 | 14.11亿 | 95.68% | 11.25亿 | 94.81% | 2.855亿 | 99.29% | 20.23% | 
| 技术服务 | 3616万 | 2.45% | 3585万 | 3.02% | 31.83万 | 0.11% | 0.88% | |
| 新能源非车载产品 | 2486万 | 1.69% | 2314万 | 1.95% | 171.9万 | 0.60% | 6.92% | |
| 其他 | 262.2万 | 0.18% | 260.9万 | 0.22% | 1.342万 | 0.00% | 0.51% |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12.12亿 | 82.23% | 10.03亿 | 84.49% | 2.095亿 | 72.87% | 17.28% | 
| 境外 | 2.619亿 | 17.76% | 1.839亿 | 15.49% | 7800万 | 27.13% | 29.78% | |
| 2024-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行业分类 | 新能源 | 19.34亿 | 100.00% | 15.03亿 | 100.00% | 4.310亿 | 100.00% | 22.29% | 
| 按产品分类 | 新能源车载产品 | 18.23亿 | 94.27% | 14.02亿 | 93.31% | 4.206亿 | 97.59% | 23.07% | 
| 新能源非车载产品 | 7962万 | 4.12% | 7130万 | 4.74% | 831.9万 | 1.93% | 10.45% | |
| 技术服务 | 2689万 | 1.39% | 2524万 | 1.68% | 165.6万 | 0.38% | 6.16% | |
| 其他 | 435.8万 | 0.23% | 396.3万 | 0.26% | 39.54万 | 0.09% | 9.07% |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18.02亿 | 93.18% | 14.10亿 | 93.81% | 3.920亿 | 90.96% | 21.76% | 
| 境外 | 1.319亿 | 6.82% | 9298万 | 6.19% | 3896万 | 9.04% | 29.53% | |
| 2024-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产品分类 | 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6.069亿 | 91.64% | 4.265亿 | 91.25% | 1.804亿 | 92.57% | 29.72% | 
| 非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3306万 | 4.99% | 2770万 | 5.93% | 535.6万 | 2.75% | 16.20% | |
| 技术服务费 | 1270万 | 1.92% | 921.0万 | 1.97% | 348.7万 | 1.79% | 27.46% | |
| 其他 | 726.0万 | 1.10% | 410.2万 | 0.88% | 315.9万 | 1.62% | 43.51% | |
| 其他(补充) | 235.4万 | 0.36% | -- | -- | -- | -- | -- |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6.512亿 | 98.33% | 4.633亿 | 99.12% | 1.879亿 | 96.45% | 28.86% | 
| 境外 | 869.4万 | 1.31% | 425.0万 | 0.91% | 444.4万 | 2.28% | 51.12% | |
| 其他(补充) | 235.4万 | 0.36% | -- | -- | -- | -- | -- | |
| 2023-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行业分类 | 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17.79亿 | 96.94% | 13.33亿 | 96.67% | 4.463亿 | 97.75% | 25.09% | 
| 非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5064万 | 2.76% | 4139万 | 3.00% | 925.1万 | 2.03% | 18.27% | |
| 其他(补充) | 455.5万 | 0.25% | 368.9万 | 0.27% | 86.62万 | 0.19% | 19.01% | |
| 技术服务 | 93.72万 | 0.05% | 79.92万 | 0.06% | 13.80万 | 0.03% | 14.72% | |
| 其中:三合一系统 | 13.00亿 | 70.83% | 9.714亿 | 70.46% | 3.284亿 | 71.93% | 25.26% | |
| 其中:二合一系统 | 4.723亿 | 25.74% | 3.573亿 | 25.92% | 1.151亿 | 25.20% | 24.36% | |
| 其中:其他 | 557.8万 | 0.30% | 266.0万 | 0.19% | 291.8万 | 0.64% | 52.31% | |
| 其中:单一功能产品(OBC、DC/DC) | 129.8万 | 0.07% | 137.9万 | 0.10% | -8.080万 | -0.02% | -6.23% | |
| 按产品分类 | 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17.79亿 | 96.94% | 13.33亿 | 96.67% | 4.463亿 | 97.75% | 25.09% | 
| 非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5064万 | 2.76% | 4139万 | 3.00% | 925.1万 | 2.03% | 18.27% | |
| 其他(补充) | 455.5万 | 0.25% | 368.9万 | 0.27% | 86.62万 | 0.19% | 19.01% | |
| 技术服务 | 93.72万 | 0.05% | 79.92万 | 0.06% | 13.80万 | 0.03% | 14.72% | |
| 其中:三合一系统 | 13.00亿 | 70.83% | 9.714亿 | 70.46% | 3.284亿 | 71.93% | 25.26% | |
| 其中:二合一系统 | 4.723亿 | 25.74% | 3.573亿 | 25.92% | 1.151亿 | 25.20% | 24.36% | |
| 其中:其他 | 557.8万 | 0.30% | 266.0万 | 0.19% | 291.8万 | 0.64% | 52.31% | |
| 其中:单一功能产品(OBC、DC/DC) | 129.8万 | 0.07% | 137.9万 | 0.10% | -8.080万 | -0.02% | -6.23% | |
| 按地区分类 | 华南地区 | 10.31亿 | 56.19% | -- | -- | -- | -- | -- | 
| 华东地区 | 4.707亿 | 25.65% | -- | -- | -- | -- | -- | |
| 华中地区 | 1.842亿 | 10.04% | -- | -- | -- | -- | -- | |
| 西南地区 | 1.379亿 | 7.51% | -- | -- | -- | -- | -- | |
| 其他(补充) | 455.5万 | 0.25% | -- | -- | -- | -- | -- | |
| 华北地区 | 448.6万 | 0.24% | -- | -- | -- | -- | -- | |
| 境外 | 223.0万 | 0.12% | -- | -- | -- | -- | -- | |
| 2023-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产品分类 | 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8.445亿 | 96.62% | 6.084亿 | 96.13% | 2.361亿 | 97.92% | 27.96% | 
| 非车载高压电源系统 | 2606万 | 2.98% | 2178万 | 3.44% | 428.3万 | 1.78% | 16.43% | |
| 其他(补充) | 316.6万 | 0.36% | -- | -- | -- | -- | -- | |
| 技术服务费 | 28.74万 | 0.03% | 28.74万 | 0.05% | 0.000 | -- | 0.00% |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8.709亿 | 99.64% | 6.305亿 | 99.62% | 2.404亿 | 99.69% | 27.60% | 
| 其他(补充) | 316.6万 | 0.36% | -- | -- | -- | -- | -- | |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根据RhoMotion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较多,主要得益于Renault4和Renault5等车型的热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迈入新阶段。此外,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攀升至53.3%,标志着新能源车在私人消费市场成为主流选择。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中汽协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格与价值博弈的挑战。上半年,部分车企继续推出多类型优惠政策以抢占市场份额,国内市场由自主品牌主导的竞争格局维持稳定。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及时遏制乱象蔓延,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25年5月31日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以促进行业回归价值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发展情况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上游行业,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属于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电机、电控以及车载电源均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因此该市场将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增长,并凭借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有望直接和间接扩大零部件出口规模。伴随着汽车终端市场步入高压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阶段,车载电源行业也顺势发展。近几年,车载电源产品技术整体向着轻量化、高压化、集成化、功能多样化等方向发展,技术指标进一步提高,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对于高效能组件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推动了行业内技术创新的步伐,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机会。(三)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成立以来深耕于数字能源领域,紧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方向,在技术预研、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坚持自主研发,确立了追求实现“长期技术领先”,以“技术领先”驱动“做强产品”和“做强平台”的研发理念。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并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终端市场潜在需求,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放电的应用场景,逐步向非车载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了从单一到集成、从车载产品到非车载产品的布局。公司产品格局及应用场景如下:部分图片来源:小米汽车、蔚来汽车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车载充电机(OBC)、车载DC/DC变换器、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深度集成产品等车载产品,以及液冷超充桩电源模块、智能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等非车载产品。公司主要产品情况如下表所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的车规体系建设以及经验丰富的研发管理团队,公司的新能源汽车车载产品在转换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水平和集成化水平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处于行业内先进水平。公司的客户结构丰富,涵盖国内传统汽车厂商、国内造车新势力厂商以及海外汽车厂商等,是我国少数配套国际一流整车企业和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公司已与广汽集团、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小米汽车、雷诺汽车、Stellantis等知名车企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并取得了长安汽车、零跑汽车和某欧洲主流豪华品牌等多个项目定点,在细分领域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销量位居国内第三方供应商前列。(四)公司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和车企客户需求为导向,平台化和定制化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公司研发活动包括“技术预研、平台开发、项目开发”三大模块。技术预研是指对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公司会密切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动向,重点探索新技术在产品层面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案的验证,利用公司现有技术基础,主动布局,保证底层技术储备和长期技术领先,为未来开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支撑。平台开发是指平台化产品的功能开发,包括平台产品的目标设定、技术方案设计和开发,在该活动中,公司研发团队紧密配合,与车企客户进行深度交流,了解技术动态和客户需求,并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细分领域产品发展趋势,进行平台产品的策划、开发排布。项目开发是指以商业化应用为目的的定点项目开发,包括平台产品为基础和正向全新开发两种模式。在该活动中,公司依托车规级产品开发体系,遵循统一管理的研发流程,根据整车企业的整车设计需求、产品开发节点等要求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和开发管理,以平台产品为基础的项目开发可以有效缩减开发周期。具体的研发流程包括项目立项、产品设计开发、产品设计验证、产品过程开发、产品过程验证等环节。公司的研发模式实现了公司技术的持续创新、快速迭代,保证了公司的产品符合客户需求及行业趋势,实现质量可靠、成本最优、长期技术领先的研发目标。2.采购模式公司主要原材料采用“以销定采”的采购模式,根据客户的预测订单确定采购计划。采购活动主要由供应商管理部与采购部共同负责,其中,供应商管理部主要负责供应商的选择与考评,采购部主要负责落实采购订单。为保证采购渠道通畅、质量稳定,公司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应商管理部从产品技术符合性、供应商交付能力、品质保障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估,选定目标供应商范围。对于必要的供应商,由质量管理部牵头,供应商管理部、技术中心协同,一同对目标供应商进行现场正式审核,审核通过的供应商正式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定期组织对于供应商的评价考核工作,不断改善供应链体系。3、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预测订单组织生产。新能源汽车车载产品专用性较强,因此公司需要根据客户订单和订单预测安排生产。生产部门依据下游整车厂商定期发出的滚动订单,并综合考虑客户订单数量、交付时间、生产产能、原材料供应状况等因素,制定生产计划。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车规级生产体系流程,规范公司的生产业务,通过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管控,确保生产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4、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及配套企业。在收到整车企业的报价请求后,公司与其进行产品方案论证、商务谈判,取得项目定点。随后将进一步配合客户进行产品开发,得到客户认可并完成生产线审核后,进入正式量产,随后按客户发布的预测安排生产,按订单进行交付,并依据合同规定,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公司的车载产品在销售中对部分客户存在寄售的情形。在寄售模式下,公司将产品运抵寄售仓,客户按需进行领用,并且定期于系统上传结算单等单据,公司根据客户单据相应确认收入。